情绪性进食的机制、影响因素及相关干预
谢肖蔚 陈红*
西南大学

报告类型:展贴报告(Poster)

报告安排: 2022-11-26 08:00-11:00 “博士生学术论坛”分组展贴报告

论文编号:42-P-006

关 键 词:情绪性进食;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干预方法

摘   要:在如今物质资源丰富的时代,食物的多样性和易得性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饮食行为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情绪性进食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具体而言,情绪性进食是指个体因情绪因素而引发的过量进食行为,通常是作为处理消极情绪(如抑郁、悲伤等)的一种行为模式。情绪性进食者往往难以分辨饥饿和情绪信号,由此很可能增加发生进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风险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损害身心健康。现有的用于解释情绪性进食的理论模型主要有身心理论、逃避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线索—奖励理论以及强化理论。此外,情绪性进食行为受到认知因素(如胖负面身体自我、功能失调性态度、情绪调节方式),情绪因素(如负面情绪、焦虑水平),个人特质因素(如冲动性特质、奖赏敏感性、抑制能力水平),家庭因素(如父母喂养方式)以及社会环境(如压力生活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关于情绪性进食的干预较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目的是通调整变认知或行为模式来促进进食行为的改变,其中包含体重管理疗法、舞蹈运动疗法(Dance Movement Therapy, DMT)、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情绪聚焦治疗(Emotion focused therapy, EFT)、正念冥想等具体干预手段。这些可以有效帮助情绪性进食者调节负面情绪,进而可以减少对情绪性进食的依赖。然而,目前关于情绪性进食的脑机制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结合脑成像等现代技术进一步探讨情绪性进食的神经生理机制,完善相关理论模型。此外,根据情绪性进食的不同影响因素以及发生的不同阶段,未来研究需要探索与之对应的干预方案,以此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模式,力求实现干预效果的最大化。

线上海报(打开新窗口阅读

讲解视频

您未使用参会账号登录,将不能通过留言与作者交流。若您是作者,也需登录后方可看见同行留言。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