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亲子关系与幸福感的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 学业焦虑的调节
程竞暄1 王飞2 石静3 徐展*3
1西南大学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3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报告类型:口头报告(Oral)

报告安排: 2022-11-27 08:30-08:50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论文编号:01-O-001

关 键 词:亲子关系;主观幸福感;学业焦虑;成对数据;主客体互倚模型

摘   要:作为家庭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水平。长期以来,亲子关系的研究多从父母或子女的单一角度开展,但亲子关系本质上是亲子互动,是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情感模式,仅从“子女”或“父母”的单一角度施测很难避免另一方客体效应(partner effect)的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主-客体互倚模型(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APIM),采用亲子成对数据来探究双方感知的亲子关系对幸福感的主客体效应(actor-partner effect)。此外,青少年与其父母感知到的幸福感还会受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学业焦虑的影响。生态系统模型(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将亲子双方视为一个“焦虑共同体”,彼此的情绪往往会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子女能够感知到学业焦虑,父母也会对子女的学业产生焦虑情绪。但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来自家长的教育焦虑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先前构建的APIM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亲子双方的学业焦虑在亲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我们采用了方便取样法,对重庆市四所中学的618对初一初二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Amos23.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幸福感与感知亲子关系的主体效应与客体效应,以及亲子学业焦虑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子女的感知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自身幸福感(主体效应)(β=0.99, p<.05),而子女的感知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幸福感(β=-1.39, p>.05)预测不显著。(2)父母的感知亲子关系不能显著预测自身(β=-2.30, p>.05)及子女的幸福感(β=0.25, p>.05)。(3)学业焦虑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子女(β=-0.42, p<.001)与父母(β=-0.18, p<.001)双方的幸福感(主体效应)。(4)子女的学业焦虑能够显著预测父母的幸福感(客体效应)(β=-0.13, p<.01),但父母的学业焦虑不能预测子女的幸福感(β=0.06, p>.05),即“子女不急父母之急”。结果有助于从成对数据视角理解亲子子系统,为历时系统和缓冲效应(buffering effect)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学业焦虑的作用机制,有效地窥见“双减”政策的执行现状,尤其在增进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方面,为“双减”的执行及时提供调整和改进意见。

2022-11-27 08:30-08:50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扫描二维码进入分会场在线直播

您未使用参会账号登录,将不能通过留言与作者交流。若您是作者,也需登录后方可看见同行留言。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