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反应与儿童情绪智力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刘畅1 蒋柳青2 边玉芳*2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类型:专题研讨会报告(Symposium)

报告安排: 2022-11-26 16:30-16:50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研讨会 6

论文编号:02-S-030

关 键 词: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反应;情绪智力;情绪社会化;交叉滞后模型;主客体互倚模型

摘   要:消极情绪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弊大于利,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反应可以给儿童提供学习情绪社会化的机遇,是目前情绪教养研究中最为关注的议题。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反应是一种父母的情绪社会化行为,指当孩子处于某种消极情绪中(如害怕、焦虑或生气)时,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给予的反应方式,包括支持性反应和非支持性反应。情绪社会化的启发模型和父母教养行为影响因素加工模型指出,父母的情绪社会化行为会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情绪发展结果,反之,也会受到儿童特征的影响。由此推断,儿童情绪智力作为一种特质,可能受到父母的情绪社会化行为的影响,也可能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在西方背景下进行,对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并且大多研究将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作为一个变量,或只关注父母其中一方,很少考虑父母之间相互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反应与儿童情绪智力之间的动态双向关系,并探讨父母对彼此的影响。本研究以1599名小学四年级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问卷法,要求儿童完成简版特质情商量表,父母完成父母对子女消极情绪应对方式量表。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对数据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儿童情绪智力与父亲和母亲对儿童负面情绪的支持性反应呈显着正相关,与非支持性反应呈显着负相关;(2)儿童情绪智力正向预测父亲和母亲对儿童负面情绪的支持性反应,负向预测非支持性反应;(3)父亲和母亲支持性反应的主体效应、客体效应均显著,而非支持性反应的主体效应、客体效应仅在四年级到五年级显著,在五年级到六年级不显著。研究表明,儿童情绪智力会促使父母调整对儿童负面情绪的反应,而且父亲和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反应会受到彼此的影响。

2022-11-26 16:30-16:50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研讨会6

扫描二维码进入分会场在线直播

您未使用参会账号登录,将不能通过留言与作者交流。若您是作者,也需登录后方可看见同行留言。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