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展贴报告(Poster)
报告安排: 2022-11-26 08:00-11:00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论文编号:09-P-001
关 键 词:欺骗检测;共情;大学生;信号检测分析
摘 要:调查显示受诈骗人群中大学生比例超过四成,属于易受骗人群。研究表明,非专业个体辨别谎言的准确率仅为54%(仅略高于猜测,50%)。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的人格、性别、经验等变量对于欺骗检测的准确率都有相应的影响。但欺骗检测作为一种人际交互式的社会行为,必然遵循相应的行为能力特点。其中,共情便是社会交互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研究表明个体的共情能力越高,对于情绪线索的分类越好,而欺骗检测的关键便在于个体是否能准确的识别这些情绪线索。大学生的共情特质已发展到稳定阶段,但大学生的共情特质对欺骗检测的影响,及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尚未有明确的结论。因此,本研究通过线下真实场景的欺骗博弈游戏范式进行探索,招募大学生参与者84名(Mean age=21.83,SD=2.62),两两一组,一方观看视频后根据指导语围绕视频内容进行相关描述(一轮共8次试验,50%撒谎&50%诚实),一方通过强制二分类选择对方是“撒谎”还是“诚实”进行判断,如此面对面地进行欺骗和欺骗检测。参与者的共情能力通过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测量。结果显示,1.个体共情特质与总检测准确率(r=-.033, p=.763)、鉴慌准确率(r=-.055, p=.616)、鉴真准确率(r=-.011, p=.923)间均无显著相关;2.共情能力高(M=.52, SD=.15)、低(M=.51, SD=.18)个体间的欺骗检测准确率无显著差异(t(76)=-.325, p=.746,d=-.07);3.基于信号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共情特质与敏感性d’(r=-.032, p=.775),判断标准C(r=.047, p=.672)之间无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共情特质对欺骗检测没有影响且个体间无差异。能更好地共情他人的个体虽更容易感知到微妙的情绪线索,但并不代表其能准确地识别谎言,后续可加入体现在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中的情绪线索识别研究来进一步探究三者间的关系。
线上海报(打开新窗口阅读)
讲解视频
您未使用参会账号登录,将不能通过留言与作者交流。若您是作者,也需登录后方可看见同行留言。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