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研究概述
刘紫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报告类型:展贴报告(Poster)

报告安排: 2022-11-26 08:00-11:00 “硕士生学术论坛”应用心理学分组展贴报告

论文编号:41-P-167

关 键 词:选择性缄默症

摘   要: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 ;SM)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非器质性原因而表现出在某些社交场合持续保持缄默的一种心理障碍。本文对选择性缄默症近年来在概念变迁、诊断标准、常见共病、流行病学、致病因素、干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系统综述,以期提高人们对选择性缄默症的关注和了解,加强对潜在患儿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减轻相关症状对患儿的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影响。 DSM-5中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是:个体在需要交流的特定社交场合持续沉默,尽管在某些情境中可以与他人正常交谈;这种缄默影响个体的学习、职业和社交;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选择性缄默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2.7到4.6岁之间,在女孩中比男孩中更为常见,性别比为1.2~2:1。选择性缄默症的常见共病包括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强迫症、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脆弱性X综合征等。与之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气质特征、神经发育障碍、听觉加工的神经功能缺陷等。SM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神经质的父母控制会造成孩子过度依恋父母,将导致亲子关系中相互依赖的发展,继而使得孩子对家庭外环境缺乏信任。儿童经常经历焦虑,包括对语言交流的恐惧,从而出现缄默症状。选择性缄默症的干预目标是减轻甚至消除儿童在面对特殊环境或对象时保持缄默的症状,早期的评估和干预对于SM儿童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法有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综合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一些新颖的、个性化的干预方法也正在探索之中,如亲子互动疗法、特定的移动应用程序等,最大限度地增加儿童言语表达的机会,重建那些维持或加剧儿童缄默症状的互动模式。 选择性缄默症定义的变化反映了成人对于儿童内心世界日益增长的关注与尊重。目前针对选择性缄默症的干预措施多是小样本实验、个性化设计,鉴于SM患儿常遭受严重的功能受损,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方法,体现科学中的人文关怀。

线上海报(打开新窗口阅读

讲解视频

您未使用参会账号登录,将不能通过留言与作者交流。若您是作者,也需登录后方可看见同行留言。立即登录